文号 |
负责人 |
获批时间 |
批准部门 |
|
---|---|---|---|---|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 |
京教函[2015]584号 |
胡纪滨 |
2015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面向《华盛顿协议》的机械工程专业国际化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构建 |
京教函[2013]338号 |
马树元 |
2013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度工程教育专项课题:基于OBE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 |
高学会 [2017]14号 |
冯慧华 |
2017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
|
黄英 |
2016 |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 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 |
《燃烧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
李向荣 |
2016 |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 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 |
《内燃机结构及原理》(全英文)课程Workshop研究型教学法探索 |
|
刘波澜 |
2016 |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 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 |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的研究 |
|
刘兴华 |
2016 |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 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 |
基于㶲概念的工程热力学教学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
郑宏飞 |
2016 |
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 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 |
基于知识、能力的教学目标大成都评价机制与保障体系构建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冯慧华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制图的机械类低年级本科生多层次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杨薇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机械类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左建华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全过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几何规范学课程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陈强华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黄彪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全英文)专业“内燃机”课程创新驱动实践教学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刘波澜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以实际案例需求为牵引、团队合作为基础、过程考核为手段的数据处理综合实验课程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刘敏霞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面向教学目标、加强工程图形阅读能力培养的非机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罗军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明精计划机械大类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宋强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国际一流大学的全英文热力学课程建设与评价体系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郑宏飞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通调查与分析实践教学探索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郭宏伟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车辆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生产实习”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何泳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基础课教学整合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康慧芳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现代质量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相融合的机械工程专业《质量工程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梁志强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CAD/CAM原理》课程改革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刘少丽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发现与互动模式的机械工程领域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刘莹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全英文工程制图课程翻转课堂式教学体系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罗会甫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工程认证培养要求的汽车学实验教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王志福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以“智能机器人创意与设计”课程为例,探索学生为主体、阶梯进步为导向的校级实验选修课培养模式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熊光明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立体化机械制图实践教材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张京英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面向国际化专业认证的机械工程全英文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模式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张旭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工程实践训练网络平台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赵自强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虚拟实验教学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5]9号 |
周世圆 |
20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先进加工技术 |
北理工办发[2014]58号 |
刘志兵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车辆工程研究生教学团队立项 |
北理工办发[2014]58号 |
苑士华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全英文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4]58号 |
刘辉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车辆电子控制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4]58号 |
席军强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以“网络通讯技术与编程实践”课程为例,探究研究型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毕路拯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吴绍斌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路敦勇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以项目为牵引的机械类设计课程新教学体系研究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王文中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依托“中国国际机床展”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探索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刘志兵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技术主导型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李忠新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配合卓越计划注重实践教学的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张京英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工科大学生多元化培养需求下的“素质学分”机制研究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阎艳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周世圆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机械工程设计与制造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课程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郝娟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项目驱动案例讨论实践创新——《生产运作与管理》研究型课程改革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4]4号 |
胡耀光 |
2014 |
北京理工大学 |
以一流大学为参照、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机械大类《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
北理工办发[2013]10号 |
宫琳 |
2013 |
北京理工大学 |
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案例为驱动建设工效学研研究型双语课程 |
北理工办发[2013]10号 |
薛庆 |
2013 |
北京理工大学 |
“任务、实战、团队”模式的工科专业企业管理 |
北理工办发[2013]10号 |
刘莹 |
2013 |
北京理工大学 |
加强设计及工程表达能力培养的全英文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3]10号 |
张辉 |
2013 |
北京理工大学 |
适用大类招生的机械基础系类课程平台建设 |
北理工办发[2013]10号 |
张彤 |
2013 |
北京理工大学 |
车辆工程专业—OBE思想规范化定义教改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翟丽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机械工程专业—OBE思想规范化定义教改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刘志兵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项目驱动本科生课外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黄英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生产运作与管理-试点研究型课程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胡耀光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坦克学(Ⅱ)(原理)-试点研究型课程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胡纪滨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机械制造工程学-试点研究型课程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焦黎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机电控制类跨专业课群建设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邹渊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基于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李忠新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本科教学教务管理中学生成绩的深度挖掘、分析和指导性实践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郝浩倩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机电系统建模与控制实验室”课程建设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邹渊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面向知识体系精确构建的《工程管理》教改研究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薛庆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课程建设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廖日东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工业工程专业生产系统综合实验与设计”课程建设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刘敏霞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基于自主实验的《几何精度规范学》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吕唯唯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基于Workshop的《内燃机结构及原理》(全英文)教学法研究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刘波澜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基于大数据思想和问题导向的《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宫琳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工程材料》全英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孙娜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专业认知与拆装实习》教学模式与评价方法改革研究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杨林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全英文《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研究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张敏弟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全过程网络辅助几何规范学课程建设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陈强华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依托《燃烧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实践与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李向荣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面向科学研究的软件实践课程教学方式探索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吴维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基于MOOC的图学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张京英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图形计算器与传统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整合 |
北理工机械【2016】16号 |
康慧芳 |
2016 |
北京理工大学 机械与车辆学院 |